拍攝動機
把此紀錄片當作一封寫給香港與朋友的信,主要以影像敘事,文字旁白為輔(原本打算使用配音方式,後期認為無聲也是一種表達方式,讓觀眾有自己的解讀,觀眾內心聲音就是旁白),帶出導演離家多年再次回到故鄉以及探望坐牢朋友的心境轉折。
拍攝動機
我家有六個成員,阿公阿嬤,我,爸爸媽媽和妹妹。但我知道在我出生前,還有一個成員在我們家裡。
對他的記憶很模糊,模糊的幾乎不存在,那是張表框的黑白相片,只記得男人帶著細框眼鏡,連表情神態都忘得一乾二淨,他被擺在二樓的儲物間裡頭,只有需要找雜物時才會從微弱的日光燈撇見他的面容。
而對這照片最深的印象,是小時候趴在樓梯間,看見阿嬷一人獨自對著那張照片,嘴裡念念用詞不知道在說些什麼。我還問媽媽,為什麼阿嬷要對著照片自言自語?
後來隨著我和妹妹長大要有自己的房間,儲物間變成了妹妹的房間,而那張照片也不知道收到了哪裡去。
他是誰?那張照片去哪裡了?為什麼家人不曾聊起他?那天奶奶到底跟他說了什麼?
累積了幾十年的疑問,我想用一隻影片去探索清楚。影片名字也因此取名為「風乾」,因為我認為這些潮濕的記憶,或許能因爲這次拍攝的機會重新審視、晾乾。
拍攝動機
我(詹家昀)自認是一個不喜歡對別人展露真實想法和情緒的人,有時候我也想改變卻跨不出內心的坎,或許,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影響很大,明明在正常的家庭環境下長大,但跟家人並不親近,或許是小時候爸媽都忙於工作關係,很少跟他們認真交流內心的感受,我既不了解他們的工作也總覺得家裡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。而跟親哥哥,我們從小興趣和個性就很不一 樣,長大後就像是陌生人,至少有十年沒有講過話,這些年裡,我已經習慣這樣的相處模式,以前沒有意識到,但上大學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家的家庭關係這麼奇怪,或許我自己也無意識在逃避和家人的相處,長久下來有太多彼此不了解的想法和感受,因此想藉由紀錄片紀錄家人間的相處模式,並透過回憶及溝通,從中找出疏離的原因,告訴他們我內心的感受及互相了解現在的生活。
成果報告:課程重構融入永續自主學習課程:紀錄片製作成果報告
用戶留言